專為儀器儀表服務商提供

高技術計量測試產品及技術開發服務

無損檢測與光電測量儀器

掌握這些事項助您實現表面粗糙度儀的精準測量有幫助

文章附圖
表面粗糙度儀的檢測精度并非固定值,而是受設備自身狀態、檢測操作規范性、環境條件、零件特性四大維度多因素綜合影響,任一環節出現偏差都可能導致檢測數據失真。以下是具體影響因素及作用原理的詳細解析:

一、設備自身狀態:精度的 “硬件基礎”

設備本身的性能與維護情況是決定檢測精度的核心,關鍵影響因素包括:

  1. 探針 / 傳感器性能
    • 接觸式儀器:核心是金剛石針尖磨損程度(針尖原始半徑通常為 2μm/5μm,磨損后半徑增大,會 “磨平” 零件表面微觀尖峰,導致 Ra/Rz 值偏小);此外,探針桿的剛性(剛性不足會在掃描時彎曲,造成輪廓采集滯后)、彈簧接觸壓力(壓力過大易劃傷軟質零件并壓平微觀輪廓,壓力過小則可能與零件表面接觸不良,出現 “斷針” 導致數據缺失)也會直接影響精度。

    • 非接觸式儀器(激光 / 白光干涉型):光源強度(衰減后會導致反射光信號變弱,輪廓細節丟失)、鏡頭清潔度(鏡頭沾附灰塵 / 油污會散射光線,造成輪廓邊緣模糊)、傳感器分辨率(分辨率不足無法捕捉納米級微觀凹凸,導致小粗糙度值檢測偏差)是主要影響點。

  2. 設備校準有效性
    • 若未定期用標準粗糙度塊(需經國家計量認證)校準,或校準操作不規范(如標準塊未放平、掃描區域非校準區),儀器的 “基準值” 會偏移 —— 例如標準塊標稱 Ra=0.8μm,儀器未校準前顯示 Ra=0.6μm,后續檢測所有零件都會普遍偏小 25%,直接導致精度失效。

    • 部分高精度儀器還需校準 “掃描行程精度”(如掃描 1mm 實際僅移動 0.98mm,會使采樣長度不足,遺漏部分微觀輪廓)。

  3. 機械傳動與電路穩定性
    • 掃描機構的傳動精度(如導軌平行度、絲杠螺距誤差)會影響探針 / 鏡頭的勻速移動:若傳動卡頓,掃描速度忽快忽慢,會導致同一輪廓段的采樣點密度不均,計算出的 Ra 值偏大或偏小;

    • 儀器電路的抗干擾能力(如信號放大模塊老化、線纜接觸松動)會導致采集的 “輪廓電信號” 夾雜雜波,誤將雜波識別為零件表面的微觀凹凸,使檢測值虛高。

二、檢測操作規范性:精度的 “人為控制變量”

即使設備性能達標,不規范的操作也會嚴重破壞精度,主要體現在:

  1. 零件預處理與固定
    • 零件表面清潔不徹底:殘留的油污、鐵屑、灰塵會 “填充” 表面微觀凹谷或 “增加” 額外凸起 —— 例如零件實際 Ra=1.6μm,表面沾附 0.5μm 厚油污后,檢測值可能升至 Ra=2.2μm,偏差超 37%;

    • 零件固定不當:若零件傾斜(傾斜度>0.5°)或固定松動(掃描時輕微位移),會將 “宏觀傾斜 / 位移” 誤判為 “微觀粗糙度”,導致 Ra 值顯著偏大;例如軸類零件未找正,掃描方向與軸線不平行,會引入 “螺旋狀宏觀誤差”,使檢測值偏離實際值 20% 以上。

  2. 參數設置合理性
    • 采樣長度與評定長度設置錯誤:若 Ra=0.8μm 的零件錯用 lr=0.25mm(應選 lr=0.8mm),采樣長度不足會導致未覆蓋足夠的微觀輪廓,數據重復性差;若評定長度未設為 5×lr(如僅用 1×lr),會因 “局部異常輪廓”(如單個深谷)導致結果波動大,精度降低。

    • 掃描路徑選擇不當:檢測曲面零件(如外圓弧)時,若掃描方向與曲面切線不平行,會采集到 “曲面曲率帶來的宏觀高度差”,而非真實微觀粗糙度,導致 Rz 值偏大;檢測溝槽零件時,若探針未對準槽底中心,掃描到槽壁斜面,也會引入偏差。

三、環境條件:精度的 “隱性干擾源”

環境因素通過影響設備與零件的物理狀態間接破壞精度,易被忽視但影響顯著:

  1. 溫度波動
    • 溫度變化會導致儀器機架、零件、探針桿熱脹冷縮:例如鋼鐵零件溫度每升高 1℃,長度會增加 11.5μm/m,若檢測環境溫度從 18℃升至 23℃(溫差 5℃),100mm 長的零件會伸長 0.00575mm,這一宏觀變形會被儀器誤識別為微觀粗糙度,導致 Ra 值虛高;同時,儀器內部的導軌、絲杠熱變形也會影響掃描精度。

    • 行業標準要求檢測環境溫度需穩定在 (20±2)℃,且每小時溫差不超過 1℃。

  2. 振動干擾
    • 附近機床運轉、空壓機工作、人員走動產生的振動,會導致儀器工作臺或探針 “高頻抖動”:接觸式儀器會出現 “跳針”(探針短暫脫離零件表面,采集到虛假的 “深谷”),非接觸式儀器會導致鏡頭與零件相對位移,輪廓圖像模糊。

    • 通常要求檢測環境的振動加速度≤0.1g(g 為重力加速度),高精度檢測需在隔振工作臺上進行。

  3. 濕度與粉塵
    • 濕度過高(相對濕度>60%)會導致:儀器電路受潮短路,信號傳輸異常;零件表面結露,水珠填充微觀凹谷,使 Ra 值偏小;非接觸式儀器鏡頭起霧,光線折射異常。

    • 粉塵過多會附著在零件表面或儀器鏡頭上,相當于 “增加了表面粗糙度”,導致檢測值虛高,同時可能磨損接觸式探針針尖。

四、零件自身特性:精度的 “適配性前提”

零件的材質、表面形態、加工狀態會影響儀器的 “檢測適配性”,若與儀器類型不匹配,精度必然下降:

  1. 零件材質硬度
    • 檢測軟質零件(如橡膠、鋁箔、塑料)時,接觸式儀器的探針壓力若未調小(仍用 0.05N 標準壓力),會將零件表面的微觀凸峰壓平,導致 Ra 值偏小 30%-50%;而非接觸式儀器因無物理接觸,可避免此問題。

    • 檢測高硬度零件(如淬火鋼、陶瓷)時,若探針針尖硬度不足(如劣質金剛石針尖),會加速針尖磨損,短期內導致精度下降。

  2. 零件表面形態
    • 表面過于光滑(Ra<0.025μm,如光學鏡片):接觸式儀器的探針與表面摩擦力過小,易出現 “打滑”,無法穩定采集輪廓;需用白光干涉型非接觸式儀器,通過光的干涉效應捕捉納米級細節。

    • 表面過于粗糙(Ra>12.5μm,如鑄件毛坯):非接觸式儀器的激光可能被表面深谷 “吸收”,導致反射信號不足,輪廓采集不完整;接觸式儀器需選用大針尖半徑(如 10μm)探針,避免針尖卡入深谷。

  3. 零件表面加工紋理方向
    • 零件表面的加工紋理(如車削的螺旋紋、銑削的橫紋)具有方向性,若掃描方向與紋理方向垂直,會采集到完整的 “峰谷交替”,檢測值更準確;若掃描方向與紋理方向平行,會錯過部分峰谷,導致 Ra 值偏小。

    • 標準要求需在與加工紋理垂直、45°、平行三個方向各檢測一次,取平均值以減少紋理方向的影響。

總結

表面粗糙度儀的檢測精度是 “設備、操作、環境、零件” 共同作用的結果 —— 設備是基礎,操作是關鍵,環境是保障,零件適配是前提。實際檢測中,需通過定期校準設備、規范操作流程、控制環境條件、根據零件特性選擇適配儀器,才能**限度減少各因素的干擾,確保檢測數據的準確性與可靠性。


SRT-6200校準中文應用及產品特點.png

本文出自廣州蘭泰儀器有限公司,轉載請注明出處!

更多關于蘭泰儀器資訊,請點擊:www.landteknet.com.cn,24小時熱線電話:13794373895或020-81503958


登錄
登錄
我的資料
留言
回到頂部